标题摘要内容
  •  
  • 文旅融合,让更多游客欣赏到海南黎族织锦之美
  • 出游正当时,门源等您来!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这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奔赴泗水寻芳华!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非遗传承创新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伊金霍洛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11-19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伊金霍洛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核心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富集。如何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并创新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课题。旗委、旗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破解传承困境、激发内生动力、拓展传播渠道,旨在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旺”起来,使其成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伊金霍洛旗组建涵盖文艺协会、群众文艺队、文化户、文艺志愿者等的“人才阵地”,深入基层开展公益培训服务、文艺辅导服务、“你点我送”点单服务350余次,文化馆公益培训班1800节,惠及群众7万人。打造王府福街、乌兰湖畔营地、撒欢兔草原、胡杨有信、国潮喜乐汇等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出《诗·舞》《梦回郡王府》《鸿雁》《“秀”起鄂尔多斯婚礼》《凤鸣九曲》等实景演出;引进音乐会、脱口秀、杂技剧等富含多种非遗表演展示的文旅产品。累计开展“音为有你·乐动伊旗”小镇音乐会、“村歌嘹亮”全国展演、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次,家门口的“文化乐园”将一场场精彩的非遗展示和文艺演出送到群众身边。


王府明月夜活动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实景演艺《诗舞》


  筑牢传承根基,构建多元融合的非遗生态体系

  改变单一传习模式,优化非遗传习阵地建设,推动非遗阵地与公共文化空间、商业街区、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成功打造郡王府广场非遗商业街为市级非遗特色街区,使其成为非遗产品展销、体验互动的重要平台。建成自治区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苏布尔嘎嘎查,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系统布局非遗传习示范点,累计新增公布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人(目前共有8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覆盖城乡、点线面结合的非遗传承网络。实施“非遗种子”工程,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系列培训活动,开设鄂尔多斯头饰挂件制作、火笔书画、少儿搏克等特色课程累计400余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鄂尔多斯民间布艺、短调民歌等非遗传习培训120节,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爱好者参与,扩大传承人群基础。通过“我们的节日”、“筑梦北疆·绿城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鄂银榆非遗展演等60余场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吸引超过10万人次参与,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非遗进校园活动


  聚焦活态传承,激发非遗内生发展动力活力

  全旗系统挖掘整理,组织开展非遗资源普查,重点对柳编等10项具有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深度收集、记录和整理,新公布8项旗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使全旗非遗代表性项目总量达到81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48位,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创新转化,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非遗+文创企业”,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非遗文创产品,如研发推出文创品牌“伊刻奇迹”系列产品,将文物与非遗元素结合,开发出35个文创产品。深化“非遗+乡村振兴”,依托苏布尔嘎嘎查等非遗特色村镇,将非遗展示、体验、销售融入乡村旅游链条,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促进“非遗+文旅融合”,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展示展销活动6场,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游客体验。

 

伊金霍洛旗城市那达慕


非遗美食节


  融入大局,提升非遗影响力传播力

  将非遗保护与文化研究阐释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伊金霍洛古籍》丛书、《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典籍编撰,为非遗传承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语境。完成对朱开沟遗址的考古勘探,并制作朱开沟主题AI微电影,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溯源和价值阐释提供了学术支撑。乌兰牧骑创作完成6件主题作品,以及荣获“文华奖”“群星奖”国家级大奖的舞蹈《走进光里》《马铃摇响幸福歌》和少儿音乐《快乐那达慕》等,这些作品均深刻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展现了非遗艺术的当代魅力。出台《伊金霍洛文学艺术激励扶持工程实施办法实施细则》,为包括非遗题材在内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借助全新城市LOGO“伊旗是个好地方”和系列宣传片、《云归浅夏繁华》《自在伊金霍洛》等微短剧,植入非遗元素,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运用新媒体矩阵,联合头部主播、MCN机构开展云游直播,“来伊旗见一面”短视频话题参与人数达453万人次,有效扩大了非遗的网络影响力。开设鄂尔多斯头饰挂件制作等非遗课程和“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等非遗培训活动400余次,开展“我们的节日”“筑梦北疆·绿城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鄂银榆非遗展演等主题宣传展示活动60余场,吸引群众和各地游客超过10万人次,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创企业”“非遗+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联动呼包鄂银榆、西安、重庆、三亚等国内各级客源市场和马来西亚等国际旅游集散地,赴蒙古国、匈牙利等国组织开展城市宣介及文化交流活动30余场。推动乌兰牧骑精品剧目《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巡演,有效提升了伊金霍洛非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乌兰牧骑舞蹈《走进光里》荣获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


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舞音杰热组合在表演


  强化保障支撑,优化非遗传承发展政策环境

  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全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进行统筹规划、部署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阵地建设、活动开展、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确保各项非遗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表彰奖励、提供传习场所、支持参加交流培训等方式,充分调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壮大传承队伍。

  确保非遗保护传承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战略目标。伊金霍洛旗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内生动力,通过“非遗+”融合模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文旅消费、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了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转变。同时,伊金霍洛旗注重阵地、传承、产业、传播、研究等多环节协同发力,构建了多元融合的生态体系。从夯实资源基础到培育传承人群,从拓展传播渠道到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了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工作的整体效能。坚持非遗源于人民、属于人民,通过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热情;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传承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与市场、专业与大众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为非遗传承注入了不竭动力。(王继瑶、庞旭飞)


责编: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