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于2024年7 月 26 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日,来自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8所院校的102名师生到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共同参加了“发现计划”2024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活动,实地考察“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方面内容。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 林彩禄
沙漠、骆驼这些经常在网上会看到,但是你要说真正体会还是要到这里来。我喜欢这里的地理,我感觉跟我个人的性格比较合,我喜欢大自然比较简单、比较朴实一点,很有感染力。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历时7年
2017年启动申报
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2020年被确定为我国当年唯一申报项目
2023年完成IUCN国际专家实地评估
今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的每一步
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
对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
也展示了国际社会
对中国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 梁宝荣
镇区的温度如果达到35度,沙漠里面温度很可能就会达到四十度,非常炎热,沙漠行车也会遇到在沙漠里面陷车、挖沙的这种困难,但是我们都一一克服,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遗产提名地总面积1617405.8公顷,其中提名地面积726291.4公顷,缓冲区面积891114.4公顷,包含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
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 李卓仑
沙漠地区本身一方面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对全球气候的响应非常敏感,沙漠的研究就成为我们地学界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或者是一个关键性的区域。沙漠里面生态保护的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就是如何去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如何去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在适宜的地区考虑以封禁为主还是以种植灌木为主,这些是沙漠未来生态保护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增强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为阿右旗申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了充足的信心和基础。
阿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 牧民 哈斯巴雅尔
保护动物和环境这是人人有责任的事情,动物也好、人也好离不开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动物多了,旅游的人、欣赏的人也多了,对我们的收入也有好处。
阿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李敬元2018年在庙海子附近开了一家民宿,收入很不错,平均每年能挣40万元左右,去年他又追加投资新建了8个蒙古包用来接待游客。李敬元心里很清楚,来这里玩儿的游客都是为了欣赏巴丹吉林沙漠的美景,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是李敬元长期坚持的一件事。
阿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 李敬元
走到路上看到有人扔下的垃圾啥的,咱们要把它全部捡的带出去,这就已经形成一个习惯了。现在申遗成功了,对咱们来说是相当大的一个喜讯,我感觉以后应该客源是相当不错的。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也能更好地对巴丹吉林沙漠生态进行保护,提升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增强保护和治理沙漠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百姓。
阿右旗将加强对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价值和要素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实施适应性管理;建立健全遗产地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由当地群众参与到保护、共管、监测和公众教育的队伍中来;通过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同时严格控制游客的规模和行为,以确保旅游业对自然遗产价值的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实现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 局长 梁宝荣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下一步阿拉善右旗会加大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把“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这张名片打造的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