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蓝图绘就,到“强我阿右、富我阿右、美我阿右、安我阿右、爱我阿右”的目标落地,五年砥砺奋进,每一步前行都坚实有力,每一项成就都浸润汗水。站在收官与谋划的交汇点,阿拉善右旗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产业一线、走进城乡街巷、探访生态现场,用文字记录转型突破的坚毅,用镜头捕捉民生改善的温暖,用故事诠释戈壁儿女的担当。让我们共同回望五年征程,汲取奋进力量,续写阿拉善右旗的崭新篇章。
一、阻击沙漠“手拉手” 阿拉善右旗的生态困局与使命
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境内分布有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全旗荒漠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

阿拉善右旗,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有效降雨量不足40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全旗没有地表径流补水,属于极度干旱区。

大沙漠遇上极度干旱区,治理难上加难。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勇敢地与沙抗争,戍守着边疆。

二、防沙治沙“肩并肩” 阿拉善右旗模式的三重创新
【产业治沙】
为使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右旗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登记注册生态沙产业企业3家,成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8家,沙产业从业人数达到3200余人,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社+科研+农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大片的梭梭林宛如绿色屏障,不仅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更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科技治沙】
面对广袤的沙化土地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传统的治沙作业效率低下。工程人员利用无人机,解决了撒播草籽和物料投送的难题。按距离500米到800米计算,车辆拉一车一个来回需要接近1个小时,无人机10分钟就可以拉4趟,20分钟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打坑机、无人机、草方格扎草机......阿拉善右旗陆地+空中多种防沙铁壁齐上阵。同时,进场打坑机全部配备GPS定位系统,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成本,显著提升防沙治沙质量和效率。

【文化治沙】
转场,是牧民依照牧草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使沙漠牧场生态得以修复,让骆驼安全越冬度春。这不仅是传统生态智慧,也是轮牧制度与现代生态保护的结合,展示了牧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尘烟滚滚,一群群骆驼昂首阔步穿越浩瀚的沙海,它们的身影如同流动的诗行,诉说着阿拉善右旗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三、绿富同兴“心连心”大漠深处的绿洲造梦者
既要生态好,也要民生富。阿拉善右旗广泛推广“先建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大力培育生态沙产业、沙漠旅游业、风光新能源,骆驼产业等特色产业,推动实现“绿富”同兴、“三生”共赢。
【向沙而行 守护家园】
曾经,巴丹吉林沙漠的扩张威胁着农牧民的生存。阿拉善右旗人以“誓与黄沙比高低”的决心,筑起绿色屏障。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谐,阿拉善右旗统筹运用人工种草、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等多种手段,堵住风口、筑牢屏障、系统治理,用层层防护网、条条锁边带,守护生态安全、黄河安澜和美好家园。

【沙漠掘金 文旅破局】
当沙漠从“沙害”变为“沙金”,阿拉善右旗找到了破局之道。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鸣沙、神泉、古庙、湖泊“五绝”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沙漠越野、星空研学、探秘巴丹……一场场文旅盛宴,让沉寂的沙漠热闹起来,农牧民也从守着黄沙过日子,变成吃上了“旅游饭”。

【骆驼经济 走出新途】
沙漠之舟骆驼,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黄金搭档”。阿拉善右旗依托骆驼产业,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驼奶、驼绒、驼肉、驼脂走向全国,合作社分红、企业加持、政府与伊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骆驼真正成了“致富兽”。

【风光无限 未来可期】
阿拉善右旗还将目光投向清洁能源。广袤的沙漠与充足的光照、风力,成为发展风光新能源的天然优势。一座座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既为国家“双碳”目标助力,也为当地带来稳定的就业与收益。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从“单一治沙”到“生态富民”
阿拉善右旗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
愚公移山的韧性
书写沙海突围的绿色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