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乌拉盖草原,碧草连天,牛羊点缀其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20周年,乌拉盖管理区作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始终将生态保护摆在发展首位,依托生态优势,探索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颜值变价值,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红色草原”、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原生态景区”等多项荣誉,乌拉盖管理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守护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
“这几年在各类生态保护政策引导下,我家牧场上的草一年比一年好,经常还有野生动物来栖息。”贺斯格乌拉牧场浩雅尔宝格达分场牧民陆红花指着自家牧场里的牧草,脸上满是欣慰。
乌拉盖管理区地处锡林郭勒草原最东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区约50%以上的国土空间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近5年天然草原平均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25.12厘米,81.13%,289.26公斤/亩,122.76公斤/亩,均高于全盟平均水平。天然草原植被物种丰富多样,野生植物达到81科、328属、850种。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大目标,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管理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辖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管控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覆土种草,昔日的 “斑秃地” 如今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激活生态价值 蹚出富民新路
过滤、杀菌、灌装、贴标、覆膜……在原之源矿泉水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一瓶瓶“乌拉盖冰泉”矿泉水整齐划一的走下生产线,发往全国各地。原之源矿泉水厂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该牧场充分利用天然泉水资源,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日产优质矿泉水60余吨,产品实现盟内终端门店全覆盖,并成功打入京津冀、无锡、佛山、洛阳等重点市场,让草原深处的汩汩泉水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源“活水”。
乌拉盖管理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生态 + 产业” 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和全域旅游业,努力打好生态牌,不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生态+”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依托草原生态优势和传统养殖基础,聚焦良种肉牛种业振兴,构建起从核心育种到市场推广的完整链条。建成华西牛采精种公牛站1个,年采精能力可达 100 万剂,培育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个、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1个,华西牛核心群累计23个,育种群11个,华西牛存量3.6万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四级良种肉牛繁育体系。
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业”品牌,建成国家A级景区5处,并积极开展九曲湾5A景区创建工作。布林泉、野狼谷、九曲湾等品牌景区已享誉全国,形成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真正让旅游产业全域全境都火起来、一年四季都热起来。2024年旅游景区直接、衍生就业岗位2000余个,通过草原穿越、民俗体验、生态观光等形式带动3000多名农牧民增收致富,城乡居民人均增收2400多元。
凝聚生态共识 共建美好家园
“草原是我们的根,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这是乌拉盖管理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如今,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乌拉盖管理区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让干部群众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立了“党员 + 牧民”的生态管护机制,聘请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负责草原巡查、防火防盗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 “沙进草退” 到 “草进沙退”,从 “靠牧吃饭” 到 “生态富民”,乌拉盖管理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的乌拉盖,草原更绿了、河水更清了、天空更蓝了、牧民更富了,正以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向人们展示着草原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