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内华灯璀璨、座无虚席,“党的光辉耀北疆 京蒙携手绘华章”2025北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十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汇报展”系列活动乌兰牧骑汇报演出盛大启幕。
这场汇聚草原艺术精华的总结性汇演是13个旗县(市区)三批次进京演出的收官之作。它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北疆文化在京城舞台上的精彩绽放,以艺术之名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其中,西乌旗乌兰牧骑作为重要参演单位,成为全场焦点,如璀璨星辰在京城夜空绽放独特光芒。
草原艺术搭桥 北疆风情跃京城
北疆文化,是草原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它融合了游牧文化的豪迈与农耕文化的质朴,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此次汇演集结了来自10个旗县(市区)的乌兰牧骑队员,他们带着北疆文化的辽阔豪情与对民族文化的赤诚热爱,将原汁原味的草原艺术搬上京城舞台,让“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在艺术展演中自然流淌。
作为演出的“重头戏”,西乌旗乌兰牧骑以多档精品节目扛起大梁,每一部作品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开场舞《云雾长歌》以恢弘气势拉开汇演序幕,那如梦如幻的舞姿,既似北疆草原上变幻莫测的云雾,更象征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融共生、难分彼此的深厚联结;情景表演《暖意》,演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那段跨越地域的生命接力,是草原母亲用真爱哺育的深情,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写照,让观众在泪水中读懂民族大爱与亲情的博大;女群舞《碗韵》中,舞者们头顶叠碗,碗如灵动的音符,传递着“共饮一江水、同用一碗餐”的民族情谊,彰显出北疆文化中“不分你我、守望相助”的独特内涵;男女群舞《踏歌》,以灵动舞姿展现草原人民的豪迈与奔放,宛如北疆大地上奏响的激昂乐章,诉说着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这些作品宛如一座座坚实桥梁,连接起草原与京城,让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在艺术中静静流淌。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与精湛的技艺投入表演,既让观众沉浸在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中,更以动人的演绎赢得满堂喝彩。
知青故事添暖 民族团结记忆照见初心
北疆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表演中,更体现在那些跨越时空的温暖故事里——这些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见证着“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必然。演出中,一位特殊嘉宾的到来为这场盛宴注入温暖底色——曾在西乌旗下乡的北京知青周秉建。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与对民族团结的深情,汇演开场前,老人便已早早抵达北京民族文化宫。刚踏入大厅,她便被等候在此的西乌旗干部和乌兰牧骑队员围住,双手紧握间,乡音与关切交织,仿佛跨越半个世纪的民族团结记忆在此刻重叠。
问候间,她细细询问近期的排练与生活,谈及西乌旗的变迁,分享起下乡时与草原人民共同劳作、欢笑的往事,眼中满是欣慰。西乌旗干部向她介绍着近年来京蒙协作中文化传承的成果,从非遗保护到艺术创新,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各民族的携手努力。周秉建频频点头,鼓励队员们:“要把草原的故事、北疆的风情好好演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各民族的心早就紧紧连在一起了,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实在的样子!”
以文化为纽带 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是北疆文化与京城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当草原的马头琴与京城的掌声共鸣,当游牧的豪情与都市的温情交汇,本身就是“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鲜活例证。当全体演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台上台下共同高歌,爱国情怀与民族情谊在歌声中交融,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那一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得到最有力的诠释。
西乌旗以此次演出为契机,既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以文化为媒,强化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联结,让北疆文化成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桥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互动中更加深入人心。未来,西乌旗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以文化为纽带、以艺术为桥梁,深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书写北疆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