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乌拉盖草原东北部,藏着一片令人心醉的“白桦秘境”——斯仁音昭村。这里不仅是内蒙古生态保护的鲜活样本,更以原始白桦林构筑起人与自然对话的诗意空间,乌拉盖河在桦林间蜿蜒成九曲银河,这个草原深处的村庄,正以生态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斯仁音昭村与贺斯格乌拉牧场、宝格达山林场交界的5.5万亩白桦林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风貌,其中5000亩白桦林为斯仁音昭村集体草场,百年树龄的白桦高达20余米,银白色树干镌刻着时光年轮,林区四季皆景:春日新绿萌发,夏日浓荫蔽日,秋日金叶漫山,冬日银装素裹,林间鸟鸣啾啾,野花点缀,漫步其中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和自然探险者前来“打卡”。
白桦林不仅是斯仁音昭村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依托原生态的白桦林资源,打造“林草共生”特色旅游,可穿行白桦林,聆听乌拉盖河的潺潺水声,登高远眺九曲连环的壮丽景色,也可在此开展植物观测、鸟类保护等自然课堂,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2024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斯仁音昭村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创新采用“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体+农户”模式,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与乌拉盖管理区乌牛牧业公司合作发展安格斯牛养殖,实现村集体收入年增收20万元;同时,村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实现家门口就业,先后创立了玛拉沁艾利度假村、草原深处游牧人家、草原霞光3家牧人之家,带动村内30名劳动力就业,2024年共接待游客9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340余万元,共享“生态红利”,70岁的牧民高显瑞感慨:“从前赶着牛羊看桦树,现在守着桦树富口袋。”
为守护珍贵的生态资源,斯仁音昭村计划创新推出“围封保护+有序开发”模式,对所属的白桦林区实施8.5公里围封,科学规划预设旅游线路,引导游客付费有序观光。游客既可沿蜿蜒木栈道深入林间,感受自然的静谧与壮美,又能通过生态讲解、标识系统了解白桦林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双赢。
今日的斯仁音昭村,白桦林与乌拉盖河交相辉映,在这里,生态保护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开启未来的钥匙;传统牧歌与现代文明不是对抗的旋律,而是共生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