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奇迹!从沙海茫茫到绿洲涌现的壮丽转变
薪火相传!三北精神之魂在巴彦淖尔代代相传
“戏”动全城!!!
由巴彦淖尔市
精心打造的防沙治沙现实题材作品
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
11月19日晚
在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
倾情上演
丨主办单位丨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宣传部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统战部
丨承办单位丨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巴彦淖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丨演出单位丨
巴彦淖尔市直属乌兰牧骑
(市歌舞剧院)
台前光辉绽放,演绎巴彦淖尔时代新篇图片
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
是一曲献给“三北精神”的壮丽颂歌
深情讲述了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的非凡历程
这部现实题材力作
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缓缓展开在观众眼前
该戏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立足基层林业工人的视角
以细腻入微的情感笔触
勾勒出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
既展现了巴彦淖尔人民跨越半个世纪
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斗争
也彰显了他们在逆境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剧中 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而饱满
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都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而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
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
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
亲身感受着巴彦淖尔人民与
风沙搏斗的英勇与无畏
幕后匠心独运,书写防沙治沙绿色奇迹
作品完美呈现的背后
离不开演员们
紧锣密鼓的排练
每一寸舞台都洋溢着他们
辛勤付出的汗水与热情
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动作
都需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调整
他们或深情演绎 或激昂高歌
一个表情 一个步伐都力求完美
力求更加贴近角色 更加贴近观众
尽管身体疲惫不堪
但演员们的内心却充满了
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角色的敬畏
幕后团队也功不可没
他们默默地为演员们
提供着各种支持和保障
从服装设计到道具制作
从灯光音响到舞台布景
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正是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
《好大一棵树》才得以在舞台上
呈现出如此精彩绝伦的演出
荒漠变绿洲,“三北”精神的力量绽放
如果精神有颜色
那“三北”工程绵亘千里的“绿色”
一定是其中的一种
1978年 国家决定启动实施
“三北工程”
乌兰林场是“三北”工程的一个缩影
一批批“三北”工程建设者前赴后继
一代代三北人薪火相传
一个个平凡英雄扎根荒漠
在万里沙海播种绿色希望
正如同一棵棵苍劲的大树
深深扎根在北疆大地上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贡献出磅礴力量
“三北”精神的力量浸润无声
“三北”精神的力量影响深远
新华林场
《好大一棵树》
以新华林场为原型创作
自1978年“三北”工程建设启动以来
新华林场正式吹响了
大规模治沙造林的 “冲锋号”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来源于临河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走进新华林场
你会被这里的一草一木所感动
这里曾是一片沙丘 荒滩
盐碱地覆盖的“沙海”
年降水量只有138.8毫米 生态脆弱
通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
来源于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如今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
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
历史性转变
新华林场不仅是一片绿洲
也是一个研学基地
来自各地的研学者在这里实地了解
“三北”工程建设情况
和林场治沙造林的历史故事
践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
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扎根
在每一代治沙人的心中
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
圣牧草业
在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
有机苜蓿产业园区
圣牧草业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三北精神”
磴口县包尔盖农场公司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机苜蓿产业园区 通讯员 姚鑫/摄
他们种植红柳、梭梭、胡杨、沙枣等
作为防风林带
阻挡风沙
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
形成人工草场保护屏障
这些努力
都是对“三北精神”的最好诠释
绿进沙退
《好大一棵树》所展现的
“三北精神”是巴彦淖尔人民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形成的
宝贵精神财富
它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保持坚韧不拔
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三北精神”定将汇聚巴彦淖尔市
人民的磅礴伟力
激励我们以昂扬的姿态
奋斗于新时代 新征程
矢志不渝地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让我们并肩同行
共同捍卫这片瑰丽家园
让“好大一棵树”在北疆广袤大地上
愈发枝繁叶茂 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