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剪纸太神奇啦!”“真没想到,剪纸能这么有趣!”“我要好好学,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10月21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玉梅走进甘肃山丹培黎学校的课堂,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剪纸之旅。
课堂之上,周玉梅以生动且极具感染力的言辞,诉说着剪纸文化那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她悉心展示了品类多样的剪纸艺术作品,并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其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底。学生们瞬间被吸引,纷纷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和红纸,跃跃欲试地创作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尽情体验到了剪纸带来的无尽乐趣,更如痴如醉地领略到了非遗文化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周玉梅,这位在剪纸领域默默耕耘了34载的民间艺人,她的故事是山丹非遗传承的一段动人篇章。从最初对剪纸的热爱,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钻研,她的技艺在时光的磨砺下愈发精湛。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让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她一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身技艺,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民间工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之中。她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深入民间的各个角落,收集整理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剪纸技艺和作品。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推动山丹烙画、剪纸荣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常满怀深情地说:“剪纸是我的生命,我要让它在山丹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与周玉梅一样,张志光也是山丹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他投身烙画制作已然37个春秋,对烙画艺术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执着。2018年,一个偶然的灵感,让他决定将山丹马元素融入烙画作品之中。为了实现这个独具创意的构想,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探寻山丹马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创作之路上,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挫折,最终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赞叹不已的山丹马题材烙画。这些作品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目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张志光的创新之举,不仅为烙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山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他坚定地表示:“非遗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像周玉梅、张志光这样的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山丹县的非遗文化才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山丹县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也不遗余力,付出了诸多努力,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传承体系。
近年来,山丹县深入挖掘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类135项,公布了147名非遗传承人。成立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非遗研发中心1处,非遗传习所27所,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县文化馆和非遗研发中心更是常年免费开放,并且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吸引了众多民间艺人踊跃参与其中,共同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在山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的500平方米场馆内,山丹烙画、剪纸、麦秆画、刺绣、山丹花馍等独具特色的非遗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这里不仅是展示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更是游客体验非遗魅力的欢乐天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非遗的奇妙乐趣,深度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来自西安的游客马丽娜在参观后不禁由衷赞叹:“没想到山丹的非遗如此丰富多彩,这些文创产品让我印象深刻,我一定要带回去一些送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山丹县还积极探索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之路,成立文创产品研发专班,围绕四坝文化、军马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山丹・好礼”logo、IP 形象及山丹文创产品5000件,巧妙地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有力地推动非遗走出本土,走向千家万户。同时,山丹县积极开展非遗“六进”活动、各类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以及线上线下展示展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山丹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民间小调,精心创排《胡腾舞》《穗子拳》《民间小调》《剪纸印象》等非遗节目,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全力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非遗在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山丹,非遗文化正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姿态传承和发展着。从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到完善的传承体系建设,再到非遗走进校园和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和蓬勃的活力。这些故事,将继续照亮山丹非遗文化的辉煌征程,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山丹融媒记者 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