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鄂托克前旗,秋高气爽,风景秀丽。蜿蜒曲折的明长城和水洞沟在西部与黄河相连,萨拉乌苏河流经这片热土。这里四季分明,初春草原披绿,盛夏河水清澈,深秋密林穿金甲,入冬飞雪盖田野。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古老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马兰花草原旅游区、沙漠大峡谷等赋予了鄂托克前旗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河套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相映成趣。独具特色北疆文化,紧密地联结着民族情感,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它更是生活在此的各民族形成高向心力、高凝聚力的内核与精髓。
平畴千里,秋色尽染。一幅美丽宜居的边陲城镇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图书馆、厕所、便民驿站等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平坦道路、口袋公园实现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1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健身,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这里,亮丽北疆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色凸显,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增进着民族间的情感,为鄂托克前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走进鄂托克前旗图书馆、展览馆,红色文化、河套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中华艺术符号随处可见,众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嵌入街道、广场、校园、社区、景区,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建了4个‘千人文化’特色课程,分别为千人足球、千人《江格尔》、千人筷子舞、千人棋类。”鄂托克前旗第一小学校长阿拉腾达来说道。筷子舞在鄂托克前旗等地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第一小学、第五小学将“千人筷子舞”、“千人江格尔”等充满北疆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进校园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鄂托克前旗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工坊项目、自治区级文化户、市级特色村镇,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拿起乐器,就是一台晚会。”无论在农村牧区的民间艺术活动中,还是在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里,音乐的魅力都能瞬间点燃人们的热情,让欢乐与感动在每一个音符中流淌。鄂托克前旗在文化融合发展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建设,创作了原生态曲目《北疆马颂》、歌舞乐《天边牧歌》、舞蹈《民族一家亲》《火种》《蝶变与新生》、器乐曲《依靠》等文艺精品剧目27件。策划举办鄂尔多斯•延安•铜川红色文化旅游三城联动、奋进鄂前旗•欢腾那达慕、“鄂尔多斯草原村排”系列赛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鄂托克前旗“四味联动•乐享文旅”主题活动、坚定红色信仰、汲取奋进力量鄂托克前旗诗歌朗诵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实施北疆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北疆文化产品品牌,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符合现代审美取向和消费需求的音乐、动漫、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推动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鄂托克前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持续开发红色资源、民族特色资源,更新开发105节主题课程、互动课程,承接270期旗内外红色研学团队,党校新校区、红色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投用,基础设施、研学功能更加完善。开发了5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46 处现场教学点,提升完善140处红色研学户、实践教学点,辐射带动超过1000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研学+旅游+康养+商贸”耦合产业链初具规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8 亿元。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贯穿始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干部群众精神家园更牢固、更富足,为“奋进鄂前旗”建设不断注入了新动能、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