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寻茶昌宁丨天堂山下瓦谷箐 满箐都有茶飘香
来源:昌宁发布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10-15 | 2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千年茶乡昌宁,随处都能遇到与茶有关的故事。关注天堂山东南山脚的田园镇新城村瓦谷箐,一方面因为《昌宁茶叶志》里的一段记载,另一方面因为县城到大田坝公路边曾经的一块指示牌子,都是与古茶树、古茶园有关的。



  《昌宁茶叶志》这样记载:新城村瓦谷箐过渡型古茶树主要在地边种植,目前有较大的茶树7株,最大的一株株高260厘米,树幅200厘米×250厘米,树干基部径围约60厘米。叶片偏小,叶色黄绿泛红,叶质柔软,芽叶有茸毛但不多。制绿茶香气高、滋味鲜爽回甘。发芽早,春节可采茶祭祖。



  循着这句话,在田园镇和新城村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去瓦谷箐,本以为能顺利见到这7株过渡型茶树,没想到却走到了那个洼子里的另一个地方,只因那里也有许多种在园埂上的大茶树。

 


  虽然已是秋天,但那些茶树依然生机盎然,几棵大茶树上新发的嫩芽,被阳光下的露珠装点得格外精神。而旁边的几棵大茶树,则基本不见嫩芽,而是结满了累累的茶果。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规律,在几埂茶树上直观的显现。

  


  “我们瓦谷箐这一片,有很多老茶树、老茶园,具体到哪一棵是什么类型,我们也弄不清楚。”细看这些茶树,云南大叶种茶的特征非常明显,一问带路去的相关人员,他们也说不清楚这些茶的具体情况。

 


  看着茶树上那些茶果,总会想到摘茶果、剥茶籽的过往。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茶果与茶叶一样,都是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采下来的茶籽少部分留下自己种茶,大部分则交到供销社统一调供县内外,主要也是用于茶叶种植。点播茶籽或以茶籽育苗育苗,这种传统的茶树繁殖方式,是昌宁茶叶很长一段历史里的主要种植方式。如今依然生机盎然的老茶园老茶树,都是这样一粒粒茶籽成长起来的。



  可以肯定,从最初的马帮道路到后来的盘山公路,茶籽曾经是运输的一种重要物资,而且这种运输也应该是双向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昌宁的野生型茶、过渡型茶和各种原头茶的茶籽,都曾向外输出。同时,一些人也从外引进他们认为好的优质品种茶籽种植,这种双向的运输交流,一直持续到更速生、丰产的无性繁殖茶苗的全面普及。也正是如此持续不断的双向交流,让茶有了变异、进化的空间,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的茶种质资源。



  有茶叶的地方就会有制茶人。当地村民辉锦就在村子里开办了个小茶厂,加工销售当地的茶叶。辉锦介绍,他家有200多亩茶叶基地,是原来新城村的集体茶园,全部采取生态化的方式管理,每年生态茶产量5吨左右,都有固定的客户预订。同时还收购部分周边群众茶叶加工5吨左右干茶。

 


  “现存我只有一套设备,所以有些麻烦,做有机茶之前都要清洗设备。明年计划增加一套设备,用两套设备加工。”辉锦一边泡茶一边说,“我做茶20多年了,刚开始主要做晒青茶,现在晒青占一半左右,另外的红茶、绿茶、白茶都会做一些,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做。做茶这么些年,我感觉我们昌宁的茶只要用心做就能做出好茶,现在关键是要抓好质量安全和提升加工技术。”



  “我们地方的茶品种相当多,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茶,我们也无法一一分清楚,只能大概分老品种、新品种、野生茶几个种类来收来做。”辉锦介绍,在自己家和周边的茶地里,发现了很多与众不同的茶,叶片有的多毛,有的发红、发紫……从这些茶的情况来看,就说明茶品种非常丰富,茶种的来源也不是一个“勐库茶”就可以概括。



  从瓦谷箐出来,沿昌宁至大田坝公路走近一公里,就到了曾经路边有一个“瓦谷箐古茶园”牌子的地方,沿小路再走500来米,就能看到一片老茶园,茶园边的牌子显示,这里的地名叫“洋旱谷地窝子”,茶地总面积30亩,涉及4个村民小组20户农户。从位置上看,这里其实应该就是瓦谷箐的“箐头”。



  迎着升高的太阳走进茶地,可以清晰地看到茶树种植是大概顺山种植的,属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典型种植方式。茶地所选的位置,是典型的“早朝阳晚背阴”,土壤是“夹砂土”,符合昌宁传统的好茶地标准。茶树干上的苔藓和斛寄生,默默地记录着这片茶地的沧桑。从做过这里的茶叶的几个人那里了解到,这里的茶叶制出来的茶,香气足、回甘好、生津持久,是难得的好原料。《昌宁县茶叶志》里记载的“1925年~1930年逐渐成片、成块开地种植的茶园”,大概就是这个模样。

 


  如瓦谷箐人说不清瓦谷箐茶一样,昌宁人其实也很难说清昌宁茶,因为在这样一个古老的茶区,古茶树、古茶园很多,种质资源丰富,要想把全部弄清楚确实不是一般的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还是茶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茶科研和茶文化的重要资源,需要每一个昌宁人去共同守护,并不断去探寻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