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门源县紧扣省州文旅产业发展部署,锚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以“金色门源·林海雪原”品牌建设为核心,立足生态禀赋与文化特色,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业态创新与品牌推广,推动文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聚力扩量提质 壮大文旅产业规模
2025年1—8月,全县文旅市场核心指标实现“双增长”:累计接待游客29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15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97%、18.68%。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星空营地1家、自驾车旅游营地1家及乡村旅游接待点3处,市场主体活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活动赛事双驱 提升文旅引流实效
“大型赛事+特色节庆”双轮驱动模式,以高规格活动集聚人气、激活消费。高标准承办“冰雪丝路”岗什卡滑雪登山联赛、第24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门源赛段、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海北赛区比赛等赛事,吸引观赛群众超3万人次。带动高山探险、户外运动装备租赁、专业向导服务等业态发展,吸引10余家户外俱乐部与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依托2025中国自行车骑游大会(山系列·青海门源站)暨骑行嘉年华“冲线即入园”特色,带动广大自行车爱好者在骑行竞技中感受门源风光,实现“运动+游览”的双重体验。持续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青海骢”杯赛马大会等本土品牌活动,通过嵌入非遗手作体验、民族服饰展演、高原特色美食市集等内容,打造“可看、可玩、可购”的沉浸式旅游场景,增强了门源文旅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和消费带动力。
优化产品供给 构建多元文旅体系
一是核心景区提质升级。推进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电力、管理用房及乡村旅游厕所等基建项目,新增旅游厕所、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盘活资源打造“花海漫语”网红打卡点,建设祁汉开、麻当沟等主题沟谷,培育壮大“浪山经济”,推动沟谷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要素保障持续完善。深耕本土特色美食资源,动态更新发布旅游美食地图,升级聚阳沟景区餐饮配套,改造可容纳150人的特色餐厅;新增露营帐篷等特色住宿26处,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保障。三是精品线路串联全域。依托“西东中”资源,开发滑雪登山、露营徒步等线路13条,联合县委党校打造东海大峡谷生态研学路线并纳入干部培训;开通“岗什卡畅游门源专列”2趟,吸引2000余人参加花海畅游团,延展线路价值内涵。
深化业态融合 彰显文旅富民成效
一是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以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为核心,培育“拉马经济”“向导经济”“摊位经济”,规范运营周边马队服务,带动200余名农牧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规划建设40余个标准化经营摊位,吸纳150余人就近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延伸文旅产业链条。研发推出20余款文创产品,挖掘整理50余道特色美食,构建“门源好物”矩阵。在景区景点布局30余个销售摊位,集中展销农畜产品、非遗手作等特色商品,并借助各类赛事活动开展专场展销,推动“门源礼物”全域覆盖,有效引导游客消费留在当地,让文旅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更多百姓。
精准多元营销 拓展文旅客源半径
推行“精准定位、多元发力”的营销策略,通过多维宣传矩阵与深度合作模式,持续扩大“金色门源·林海雪原”品牌影响力,有效拓宽客源市场半径。借助名人效应,邀请奥运冠军为景区拍摄宣传视频、制作明星海报等,提升品牌公信力。强化阵地宣传,在重点客源城市投放广告,扩大知名度。创新新媒体营销模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高效种草”,吸引年轻客群。深化区域合作,与百家旅行社、俱乐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赴外地进行专题推介,搭建“引客入门”桥梁,推动门源文旅“走出去”,持续拓展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