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寻访宁夏文化新名片 | 泾源:萧关古道通古今
来源:泾源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10-30 | 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化名片】一条古道一首赞歌

  “蝉鸣空山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云,处处黄芦草。”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王昌龄决意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士进。行至萧关,气爽秋高的边塞景色与关内截然不同。王昌龄念及戍边将士们,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感叹。


秋日晴空下,萧关更显庄重。

  位于固原市泾源县的萧关,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四方的交通要塞。秦朝在此设乌氏县,修筑长城;汉代建立高平城,汉武帝六次亲临萧关;唐代则通过这里连接丝绸之路;宋代修建城寨加固防御;元代在此设立安西王府。每一朝代都在萧关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里不仅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地处战略要冲,东南直指中原肥沃之地,北跨黄河可达广袤草原,西行则连通甘肃、新疆等地。

  萧关古道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曾见证了无数商旅往来的繁华。如今,马车驼铃已被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所取代,中宝铁路、福银高速与312国道交织,让险关变通途。

  纵观古今,萧关古道不仅见证了时代变迁,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绿水青山与现代产业的交融中,泾源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探析】萧关悠悠事 古道映新辉

瓦亭村:古塞展新颜

  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建武)八年春,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嚣出不意,惧更有大兵,乃使王元拒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孟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嚣自悉其大众围来歙。”瓦亭古城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要塞,背倚瓦亭长峡,面朝险峻的三关,六盘山横卧于西,泾水悠悠向东流去。四周群山环抱,道路崎岖,构成了天然的屏障。自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直至清代,瓦亭都还兼具着驿站的作用。

  今日的大湾乡瓦亭村,正矗立于旧日瓦亭古城遗址之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过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征程,也上演过金戈铁马的壮烈史诗,更回荡着无数感人肺腑的吟唱与哀歌。

  瓦亭村静卧于群峦之中,格局清晰,地势开阔,曲水环绕。在颉河汇入主水道之处,两山对峙,形成天然门户,河水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如今,瓦亭村共有240户,其居所多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大多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这片土地承载着瓦亭的过去与未来。我要守护好瓦亭古城的每一砖每一瓦。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让家乡的经济繁荣起来,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张杰说。

  “当前村子正致力于改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力图重塑传统村落风貌。”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党支部书记苏红丽介绍,近年来,泾源县重点对国家级传统村落实施集中连片保护,旨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通过实施传统资源修复、基础设施升级、人居环境优化以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措施,提升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水平。同时,引入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民宿及餐饮等现代服务,通过整合周边村落资源,打造连片保护示范区,确保传统村落文化得到应有的保护。

和尚铺村:青山铭壮志

  水似环带,山如笔立。行走在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村,脚下的青石板路与远处的山峦相互映衬,让人不由自主地遐想数百年前的岁月。


明清时期,和尚铺村驼铃阵阵,商业交流频繁。

  和尚铺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丝绸之路的兴盛时期,随着商队的频繁往来,村庄逐渐形成,成为来往商旅的途经之地。明清时代,和尚铺作为萧关古道上途经六盘山的一个重要驿站,也被称为“车马店”。这里,驼铃阵阵,商业交流频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和尚铺村的百米长街上,依然可以看到成排的店铺,使人联想到当年商人来往、叫卖声不断的情景。

  “王洛宾与五朵梅的相遇,正是在这车马店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和尚铺村党支部书记张虎云介绍。

  1938年4月下旬,王洛宾在途经和尚铺村时,驻足于五朵梅经营的客栈,被店主五朵梅所演唱的一首动人心弦的民歌《眼泪花儿把心淹了》深深吸引。原本计划前往法国进修音乐的他,决定留在西北地区,投身于搜集、整理和创作民歌的工作,最终创作出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民歌,赢得了“西部民歌歌王”的美誉。

  若说萧关古道的历史赋予了和尚铺村一段辉煌的往事,那么红色则是此地最为耀眼的标志。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六盘山后,所到达的第一个村落便是和尚铺村,这里因而也被誉为“六盘山下的第一村”。

  在村里的文化广场,矗立着一块刻有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纪念碑。纪念碑的南侧,建有一座红色记忆馆。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越过六盘山,抵达六盘山镇的和尚铺村。前锋部队在和尚铺村的一座名为折腰路桥(现今称为红军桥)的地方与国民党第三十五师相遇,爆发了一场激战。

  “为了纪念红二十五军途经我们村的历史以及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我们建了这座红色记忆馆,并且用围栏保护起红军曾经拴马的树桩。保护这段历史能够让民众了解党的历史,铭记党的恩情。”刘峰说。

  新时代,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依托六盘山四季变换的自然风光,和尚铺村四季美景各不同。春天可以欣赏到绚烂的花海,夏日能享受到宜人的凉爽,秋季是观赏斑斓山林的最佳时节,隆冬则可品味如诗如画的雪景。

  在青翠的山水之间,种植业、劳务输出和旅游业成为和尚铺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子里建有医疗站、电子商务服务点、文化活动中心和广场,道路全部硬化并直通各家各户。”张虎云说。

  物质生活的富足激发着尚铺村村民们的精神追求。近年来,居民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每当传统佳节或重要的季节节点,村民们便汇聚在文化广场上,搭起戏台,或唱一曲秦腔,或跳一段秧歌、吟一首民歌,一场文化盛会就此拉开帷幕。

  随着和尚铺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契机。目前,和尚铺村正围绕红色旅游主题,利用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王洛宾文化园等地标,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此外,村子还利用六盘山地区的地理优势,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拓宽了村民们的收入来源。

蒿店村:丝路绿意浓

  10月16日,在固原市泾源县的蒿店村,青砖黛瓦与宁静的田园景色相映成趣。

  古老城墙无声地讲述着蒿店村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站点的过往。尽管岁月在这座城墙上留下了百年的风霜,但“蒿店镇”三个大字依然在城门上清晰可见。这座城门始建于公元787年,1925年,蒿店设立镇建制时进行了重修加固。当天,在蒿店村的古巷中,身着工作服的施工人员正忙着铺设青石板路;村庄的另一侧,文化墙的绘制工作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鲜艳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整个施工现场忙碌且有序。

  已经退休两年的窦有福,正在家中练习书法。“蒿店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里曾设有八个骆驼场,也被叫作‘旱码头’。过往的商人中,不仅有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商人,甚至还有外国的驼队。清代是蒿店最为繁盛的时期。”

  蒿店村娘娘庙、蒿店桥、西沟石桥、明城墙遗址等历史遗迹,默默讲述着蒿店的风雨历史。从最初的蒿店镇、蒿店乡,再到现在的蒿店村,它始终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蒿店村独特的文化风貌。目前,泾源县正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改造古街巷、改善河滩环境等措施,蒿店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点评】“丝路明珠”展现新活力

  历史上的“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奠定了一个“四塞之固”的关中地理框架,拱卫着数朝古都长安城。而雄距“四塞”之北的萧关,成为秦汉时最北端、最早、最重要的关隘。


萧关历史上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瓦亭峡这一段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是往来军马难以逾越的狭长地带。处在这个防御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有‘铁瓦亭’之称。是古萧关的重要屏障,也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薛正昌介绍。

  广义的萧关古道,即汉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连接关中、西域间广大地区交通的重要纽带,也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带”。

  “萧关古道的开通,促进了西北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中原与边地的商贸活动。中国的丝绸得以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西方的良马、玉石以及一些农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也由此传入中国。‘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说的便是那段历史。”薛正昌说。

  萧关古道对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特别是对古代中西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中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李贤夫妇的合葬墓、须弥山石窟等,都是中西文化大融合的典型表现。”薛正昌说。

  【文化自信】六盘山下乡村和美

  昔日的泾源县萧关古道,如今已融入312国道等交通要道,为这里带来了新的自信。


俯瞰六盘山镇,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312国道不仅是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动脉,也为六盘山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这条交通干线,镇子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投资与商机。同时,借助萧关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正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城镇。”泾源县相关负责人说。

  “微笑一下,1、2、3。”10月24日,一批游客在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的萧关遗址文化园拍照留念。

  近年来,萧关遗址文化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索历史遗迹,感受古代边关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萧关的雄浑与壮美。”一名游客说。

  “萧关古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古代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还能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泾源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说。

  在泾源县泾河源镇白面村马发勤的家中,除了枕套、围裙、鞋垫等生活用品,还陈列着《老龙潭》《泾源牛》《雄鸡》等刺绣作品,其创作灵感均来源于泾源县的本地特色。固原市级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发勤说:“这些刺绣经常到各地参展,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泾源的文化自信。”

  从古萧关的雄关险道到今日的生态宜居县,这里不仅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随着各项经济与生态项目的持续推进,泾源县正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