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福建闽籍海商传奇故事
来源:常来长乐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4-08-27 | 339 次浏览 | 分享到:

▲郑大山后人营造的猴屿村青砖古厝街

  01 古道头里隐藏的辉煌

  长乐猴屿乡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下辖猴屿村、象屿村、张村、浮岐村,其中象屿村自古就是闽江下游南岸的一个重要澳口。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在寻找印证猴屿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古迹。

  一直到1968年的一天,住在象屿村下里井的郑得享建厝挖地基,挖到岩层时,发现岩石上刻四字“皇祐辛卯”。“皇祐”是宋仁宗的年号,“辛卯”是皇祐三年(1051年)。此后,郑得享的邻居陈明俤也在建房挖地基时,在同一岩石上发现了泊船系缆的大石孔和一块半朽的杉木透板。由此证实,至少在1051年时这里就是码头,有人从这里扬帆出海。

  宋时的古道头现已成为象屿村的中心。拾阶而上,在当年缔造象屿村水手之乡的陈氏、王氏后人的带领下,就可以找到当年的避风港和主航道。陈氏后人说当时村里的郑氏、王氏、丁氏、陈氏人家都住在半山上,在王氏前厅、陈氏宗祠前一线顺山边到南雁山古寨一带为避风港,今天江边的过屿山当时为小岛,其西边豁口处为主航道,大船可以进入。



  02 郑和下西洋在此选水手

  猴屿乡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猴屿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路。闽江口航道被琅岐岛分成南港、北港。古代时,南港航道水深港阔,为主航道;北港狭窄多礁,是次航道。郑和乘船自南京龙江或太仓刘家港来长乐时,多由北港进入长乐,在长乐造船、挑选航海人才、准备物资、训练水手、祭告天妃之后,从南港放洋而去。

  第二,猴屿是郑和船队水手的供给地之一。郑和每次到长乐筹备下西洋,必亲赴猴屿挑选水手。猴屿人有远洋传统,既擅驾船又会修船,且不畏狂风巨浪、不惧生死存亡,郑和每次都能从猴屿满意而归。因此,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里有大量的猴屿人。在今印尼爪哇岛的三宝垅“三保大人庙”左侧有一座“长乐亭”,就是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长乐猴屿人参与建造的。

  第三,郑和每次下西洋时,都在猴屿设坛祭妈祖,求海上女神助他一路化险为夷。

  03 皇室里的座上宾

  根据猴屿《郑氏宗谱》记载,雍正年间,猴屿的过岭洋是猴屿人远洋船队的锚地。郑大山、郑大财等100多人各自率领船队,长年往返于日本、朝鲜和南洋诸国经商,其中仅郑大山就经营着18艘商船。由于郑家为富且仁,对经济发展多有贡献,雍正皇帝在得知郑大山是个象棋迷后,专门赐给郑大山一副精致的碧玉象棋及棋盘。听说这副象棋直到“文革”时才在郑氏后人家中丢失。


  在猴屿村还流传另外一个版本,雍正皇帝与郑大山的故事:郑大山的船队曾替京官和皇族运输货物,在京城有点名气,不少象棋高手曾与他对弈,他胜多负少。雍正皇帝十分喜欢下象棋,正想找高手比拼,便让郑大山进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十四日,郑大山正与雍正皇帝下棋,突然得知自己的船队在日本海遇险,人财尽失,后由随他进宫的族人代他与雍正皇帝下棋,他赶回福州善后。族人也是象棋高手,与雍正皇帝下得甚欢,离别时雍正皇帝赐象棋一副,后来丢失象棋的人就是他的嫡传后人。

  版本虽不同,但有三点是一致的:郑大山是著名海商,郑大山是象棋高手,雍正皇帝支持海上贸易。 乡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郑大山的船队折戟日本海后,他没有悲伤,没有气馁,自己驾着租来的船只远赴南洋贸易,拼搏数年后又打造出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国人缔造两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辉煌的力量源泉。

  郑大山的船队不仅活动于中国沿岸和日本长崎之间,也远下东南亚各地办货及交易,对促进沟通整个东亚海域的商业流通都有积极作用。其兄弟郑大威也曾多次出入越南等地,甚至应幕府将军德川吉宗的要求,在享保十三年(雍正六年,1728)将两头广南象及两名使象的越南人带至长崎,先后供皇室观览。在江户,“白象渡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而郑大威也以此功得到了幕府作为奖励额外发放的贸易信牌。


郑大山后人郑孝岁书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