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汾酒酿制技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形象逼真的中阳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精致的葫芦制作工艺品……一个个弥足珍贵的“活”文化历经世代吕梁人身口相传延续至今,在这片大地上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科技赋能非遗。近年来,吕梁非遗顺应时代要求、结合科技智慧推陈出新,以更加时尚、新潮的方式将其展现在大众面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如今,吕梁非遗突破时空限制触手可及。
如今,吕梁非遗连接新时代呈现“新活态”。
连接科技 让非遗“飞”得更远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从“被看见”开始。
图为数字藏品中阳剪纸《猴献桃娃娃》(图源:天翼数藏)
今年年初,吕梁孝义皮影戏《收五毒》、中阳剪纸《猴献桃娃娃》两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山西非遗数字藏品被发布,推出后几分钟就被抢空,充分展示出吕梁非遗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手段让非遗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特别是希望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引导市场在非遗数字场景应用、创新体验模式等方面作出更多尝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乔燕莉表示,数字化的呈现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扩展传播途径、增强大众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山西非遗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一次实践。
科技的“翅膀”大而强,其在吕梁非遗传播中“大显神通”。
“非遗+直播”的形式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5月底,一场文化直播让山西非遗走在镜头前。东方甄选山西专场直播现场,吕梁回甜爽口的汾酒、筋道爽滑的柳林碗团、软糯香甜的青塘村粽子备受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订单量直线上升。除了产品本身,这场直播也让吕梁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观众的视野,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柳林碗团制作技艺、青塘村粽子三项非遗“破圈”传播,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
图为东方甄选主播明明(左)、冯冯(右)讲解汾酒
今年年初,“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和旅游中国年推介活动举办,吕梁市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刘亚星及石磊两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上演了一段别具特色的木偶戏表演,并通过网络直播进一步宣传了吕梁非遗文化。
不止于此,在2022年“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中,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山西金牌导游王瑾通过直播镜头讲述孝义非遗背后的故事,带领网友领略吕梁孝义的非遗魅力,感受非遗活态传承。
孝义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通过“直播+非遗”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以年轻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年轻用户关注,推动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对非遗文化也是一次积极尝试。
触摸科技 让非遗“飞”得更久
科技的“翅膀”不止让人看见非遗,更让非遗实现永久保存和高效传承。
近年来,数字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世伟曾表示,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有效保护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技艺,令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技艺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图为丽彬文化园(图源:丽彬文化园)
活在当下的非遗,才是有生命力的非遗。坐落在丽彬文化园的吕梁非遗博览园建立非遗图库,使非遗文化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综合应用实物、文字、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获取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表演、生产过程等相关资料。
传统手工艺和非遗艺术后继乏人,是目前非遗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就此表示,传统手工艺的从业人员,年龄正逐渐老化,而学习传统技艺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出现了人才上的断层。而新媒介时代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的出现,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创造了新机遇,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带来了新思路。
“要创新运用电商和新媒体等平台,加大非遗人才培养,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4月10日至11日,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奇英赴中阳、交口、石楼调研时就强调科技在非遗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图为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奇英在华艺民俗剪纸文创基地调研(图源:中阳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吕梁市积极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同时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前期资料的录制及拍摄。据了解,吕梁市对非遗濒危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拍摄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吕梁片区宣传片》《文水左家拳传承人左连通纪录片》《汾孝磕板采茶调纪录片》等专题视频资料,完成了实验区项目数据档案库建设,制作《孝义皮影木偶艺人口述史》《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产品50个。
科技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赛道。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力量,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用传统纸笔、口口相传等方式记录和传播,而是进一步通过数据存储、网络传播实现“永生”。
双向赋能 “非遗+科技”携手共进
非遗,是五千年沉淀的文化;科技,是新时代的产物。两者碰撞交织之下,非遗文化愈发富有生命力,科技愈发变幻无穷。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非遗颠覆了传统的展示模式,也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图为弹唱传承人刘志强短视频平台
在短视频平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弹唱传承人刘志强通过发布小视频、直播的方式传播、传授非遗文化,让极具特色的民间曲艺——离石弹唱跨越圈层和时代,拉进人与非遗的距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非遗文化也在通过科技的力量融入生活。
除此之外,如今绣活图案也可以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开展图案雕刻、制版、拼接等辅助加工,缩短作品研发、设计和制作的周期,使其形成产业化规模,大大提升了生产力。
在非遗保护上的不断应用,也进一步展现出科技的魅力和无限可能,异彩纷呈的非遗文化更是丰富了虚拟空间,为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光彩。
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促使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2022年,5G、AI、VR、AR技术已经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
图为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吕梁VR展厅门头(图源:山西晚报)
2022年年底,云游吕梁VR展馆在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上线。通过VR的形式,吕梁厚重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红色抗战文化等展品得以集中展出,在这一方虚拟天地内,成为宣传吕梁文化的窗口,展示着吕梁的集聚力与风采。未来在非遗领域,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手段也必将得到充分运用。
在科技的助力下,更多非遗可以将精神内核嵌入当代各类新兴载体之中,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消费;能够为“国风”“国潮”持续供给养分,深化潮流的内涵与潜力。即使在科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财富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当非遗遇上科技,传统文化有了奔跑的力量,非遗也将展现独特魅力。
吕梁也将在这样的潮流中,愈发充满生机。(衡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