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莆田的美,来一次就会爱上!共赴这场赏心悦目的非遗艺术之旅吧~
来源:莆田文旅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12-29 | 417 次浏览 | 分享到:

莆田

有绝美的山海

有厚重的文化

还有浸润匠心的非遗

从名扬四海的妈祖信俗

巧夺天工的木雕

到古朴醇厚的莆仙戏

时至今日

仍熠熠生辉

今天,就跟莆田文旅君一起

来一场赏心悦目的非遗艺术之旅吧~~

  01 推荐线路1:

  湄洲岛——天后广场——三清殿——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春晖木雕艺术馆

  02 推荐线路2:

  三福艺术馆——枫亭——黄石镇——工艺美术城——黄石惠洋村——涵江

湄洲岛

  


  妈祖信俗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摄/蔡昊

  妈祖的仁德、善行和大爱,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成了一种内涵丰富的信仰习俗,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形式和空间,有庙宇建筑、神像雕塑、祭器贡品、传说故事、诗文歌曲、舞蹈戏曲、匾碑楹联、服饰礼节等。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

 


摄/蔡昊

  妈祖信俗于2009年10月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颁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拥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天后广场

  妈祖祭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妈祖祭祀极尽尊荣,遵从古制,凸显民俗,古朴典雅,庄严厚重,遐迩闻名。


摄/蔡昊

  妈祖祭典将民间民俗活动与古代宫廷祭礼的结合,表达对至真至善的美德推崇,对征服自然、护国庇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三清殿

 


  莆仙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摄/佘琦辉

  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表演古朴优雅,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丰富,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摄/佘琦辉

  2006年5月,莆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错金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错金银,也称“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起源可追溯到周朝。以青铜、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制成纹式及图案,以开槽、压丝及镶嵌等工艺手法,使金银丝或金银片与基体完美结合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的效果。

  


  金玉镶嵌工艺以金银或以美玉为基体,用爪齿镶嵌法或包边镶嵌法或采用钻坑、包裹等工艺手法,把宝石镶嵌固定并凸在基体外表,所构造的物件达到错落有致、典雅蕴藉的效果。

 


  错金银·金玉镶嵌工艺现仅保存于北京、上海和福建莆田等少数地区,以百年老字号“华昌”的错金银·金玉镶嵌工艺最为著名。

春晖木雕艺术馆

  莆田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多种技法的木雕技艺,尤以“精微透雕”难度最大且效果精湛。

  


  “精微透雕”,是在狭小的木头空间里,用精巧的构思、微妙的技法和透彻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世间百态。木雕师技法造诣上炉火纯青,在生活中知微见著,在艺术感悟上敏锐细腻。

 


  2011 年,莆田木雕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三福艺术馆

  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仙作,意即发轫于仙游的中国古典家具制作流派,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相当发达,“仙作”工艺家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至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仙作家具将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既有艺术元素,又具备实用的功能,蕴涵着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深受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推崇与赞赏。

枫亭镇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摄/曾炳麟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游灯队伍出行,礼炮三响,呜锣清道,车鼓喧天。仪仗队多彩多姿,灯架队阵容壮观,彩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百戏彩架灯”是枫亭元宵游灯独有的特色艺术精品,融入了杂技艺术的技巧;古朴典雅的小戏、棕轿舞、皂隶舞,堪称一绝;舞龙舞狮让活动锦上添花。


  摄/朱福忠

黄石镇

  莆田九鲤灯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摄/蔡昊

  九鲤灯舞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的丰富多彩杂剧,有歌舞表演艺术,源于唐代,成于宋元,盛在明清,距今千余年历史,它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鱼灯制作传统制法,工序繁多,制作难度高,有鱼的灵动性,又有舞者生猛的演绎;有江南柔媚姿势的舞技,又有北方阳刚气势的艺术。



  2008年, 莆田九鲤灯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工艺美术城

  留青竹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留青竹刻用薄似纸张的竹皮,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的工艺技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囊括陷地阳文雕、留阳去阴雕、薄文皮壳等,阴阳互补的刀法,具有迷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竹皮上雕刻,犹如拿着一把刻刀,在一张自带弧度的画纸上作画,所有的弧形转弯,都需要手指来控制刀的平衡,并将笔墨意韵的干湿浓淡的应用于刀法之中,在竹片薄如蝉翼的青筠上抒写性灵,挥洒意气,故其作品凸显三维特点,形神兼备,拥有书画笔墨的底蕴。

黄石惠洋村

  黄石惠洋十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音古称十番,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延至近代,已有千余年历史。


  摄/曾博文

  莆田黄石惠洋村的惠洋十音,是十音中最出彩的表演形式,有“惠洋十音独占北辰宫首席”的佳话。乡土韵味极浓,保留一批传统古老的器乐和曲牌。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堪称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

 

  摄/曾博文

  2008年,“惠洋十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涵江区

  莆仙十音八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摄/陈锦文

  莆仙十音八乐为莆田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流行于涵江及周边地区。叼花伴唱形式,加上幽静缓慢曲调,与十番的欢快热烈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听众文绉绉的感觉,故称之为“文十音”。



  莆仙十音八乐曲牌曲调节奏徐缓,旋律委婉,词少腔多,风格古朴优雅,保留着传统的古老器乐和曲牌。2014年,莆仙十音八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