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拉善盟航空嘉年华”首场旅游推介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 2018第二届环燕羽山国际越野挑战赛在延庆柳沟举办
  • 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 “中国·敦化2018金达莱采风节”在金达莱花谷开幕
直播旅游网:科右前旗传承红色基因 :唱好“山水歌”,打好“红色牌”
来源:直播旅游网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2020-09-15 | 3470 次浏览 | 分享到:

  (直播旅游网 2020年9月15日 秀丽报道) 在科右前旗西北部,归流河支流巴日嘎斯台河沿岸,北疆风景线上有一抹亮丽的中国红,革命老区——巴日嘎斯台乡。这里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红色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从这里开始,星星之火,燎向科尔沁草原的辽阔大地。

  “巴日嘎斯台”系为蒙古语,意为有柳树的地方,因当地柳树生长茂密,故此得名。发源于哈图莫河的巴日嘎斯台河穿梭于柳树丛中,流经全乡35公里,汇入归流河。在这片10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5.4万老区人民,1464名中国共产党员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充分发扬钉钉子和蒙古马精神,在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脱贫攻坚、红色旅游名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超越。



  回眸峥嵘岁月,再踏红色之旅。

  这是一个英雄上马的地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儿女永远镌刻在不朽的丰碑上。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在这片热土上,有着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驱车驶入“红巴乡”,映入眼帘的便是红色记忆广场蒋弼仁烈士骑马踏征到兴安村的强悍气魄。73年前,一大批革命志士为了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家舍业来到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办翻身大学,建立了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红色党支部,成为科右前旗建党发源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平均年龄23岁的烈士们,把灵魂和忠骨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先烈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89岁高龄的刘兆生1931年出生在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当过5年社长,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绩,可是,老人的心灵深处一直珍藏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那是194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当时才15岁的刘兆生听大人们说村里来了八路军的工作团,好奇地去看热闹。“蒋弼仁带头走在最前面,南方口音,大约二十四五岁,扎着武装带,挎着匣子枪,威武,也很和蔼。”“那时候小,不知道共产党是做什么的,但知道八路军是来解放中国,斗地主、斗恶霸、打土豪,是来帮助老百姓的。”后来刘兆生听说,蒋弼仁是“老八路”,19岁就参加了革命,随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来到了王爷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包括东蒙古地区,形势错综复杂,中共中央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按照“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战略部署,中共西满分局适时派出党的干部,设立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领导开展东蒙古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这期间,著名的“四三”会议在承德召开,内蒙古自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高度统一。根据“四三”会议精神,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销,成立兴安省政府。同时,中共西满分局决定,将中共东蒙古工委改建为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五四”指示》,中共兴安省工委及时派出群众工作团,分别深入到兴安盟广大农村,开展以“减租减息,清算反霸”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

  “当时村里不到50户人家,都住茅草房。土匪特别多,老百姓日子苦,穷得家里啥都没有,都吃不上饭啊!”刘兆生回忆道。当年,他家是贫农,六口人,没有土地,只有两头毛驴,每天给地主干活,帮着种地,很辛苦。蒋弼仁和他的工作团来这里后,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吸收村里的贫苦农民组建了农会和自卫队,领导群众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努图克政府。“大伙都把蒋弼仁看作是百姓的‘大救星’呀,可也遭了地主恶霸的恨。”后来,蒋弼仁、潘祖胜、王金海等革命烈士相继牺牲在了地主、土匪设下的圈套中。

  但是,革命的火种不会灭,信念催生毅力!在兴安镇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革命运动更加深入。西科前旗(科右前旗)群众工作团经过10个月的群众运动,减掉了农民37%的地租和利息,解决了一些贫雇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大削弱了封建势力。

  兴安镇党支部 “减租减息、清算反霸”斗争的胜利,为各地广泛开展“减租减息、清算反霸”斗争提供了经验、振奋了人心,也给其他地区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群众斗争也给反革命势力以有力打击,稳定了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推动了全旗乃至兴安地区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保障了基层人民政权和后方根据地的安全,此后不久,兴安地区农村党支部陆续建立起来,红色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



  我们赞叹革命烈士的牺牲,感叹革命道路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70多年前,他们以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使兴安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屹立在科尔沁草原上。建国后,他们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领兴安村人民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70多年来,兴安村党支部始终是兴安大地上农村党组织的一面鲜红旗帜,坚定不移地传承着共产党的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逐梦再出发。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新世纪的兴安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乘着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东风,抓住土地“三权分置”的有利契机,实施府安佳园建设、民生保障、脱贫攻坚三大工程,并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成功探索出红色旅游、蔬菜大棚种植、集约化养牛三业协同发展之路,形成集体经济三足鼎立新局面。兴安村成为了全盟第一个农民住进楼房的“明星村”!

  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巴日嘎斯台乡着眼革命老区脱贫,有条不紊加强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如今的兴安村,经过精心打造,打开了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的新大门。走在兴安村主干道上,副食店、饭店、宾馆、农家院,家家户户生意兴隆。

  永盛饭店老板娘李海娥是土生土长的兴安村人,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枕着水声入眠,看着曦光醒来。她不曾料想到,从小听着红色故事,哼着红色歌曲长大的革命圣地,能成为旅游新选择。看着一拨拨游客涌入这里,她内心生出几分自豪感。



  李海娥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最惨的时候一整天几乎没有客人。现如今,随着红色旅游产业的兴起,我的店面一扩再扩,从最初的400平方米,到现在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20间客房的1500平方米的大饭店。” 李海娥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外来游客越来越多,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同时为当地1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5年前,村民李维祥两口子起早贪黑地赶大集卖日用品、蔬菜,但收入微薄。“自从买了这套门市房,自己开起了自选商店,日子过得就不一样了。”李维祥高兴地说,兴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给村民带来了福音。自选商店柜台上马奶酒、牛肉干、奶食品等各类特产琳琅满目,李维祥一家年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



  把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好,让革命老区经济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这本身就是当年革命先辈的最大遗愿。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牧民带来新机遇,兴安村游客不断增多,村民发挥内生动力不断摸索产业发展。

  “通过对红色旅游‘富矿’的合理开发,让人们在追忆历史的同时,也成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新引擎。”前旗政府副旗长乌兰格日乐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红色旅游的热情高涨,“很多父母选择在节假日带孩子感受历史,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父母更愿意带着孩子到访红色旅游目的地。”

  漫步红色记忆广场,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党支部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昔日的红色故事,重温一下入党誓词,为烈士敬献一束花篮,亲身感受一下革命烈士的艰苦奋斗史。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净化心灵。

  经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奋斗,一排排红色主题的高楼拔地而起;一盏盏红旗主题的路灯站立街头;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国旗迎风招展。无不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涌动。

  “2019年七一前后,‘兴安村红色党支部旧址和巴日嘎斯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就接待参观人员4.5万人,带动游客21万人,全乡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收入达到720万元。”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副书记李相亮告诉笔者,该乡在发展红色旅游中“乡村+红色”的融合成为最大的亮点,红色旅游活动“圈粉”无数。

  唱好“山水歌”,打好“红色牌”。通过“红色+旅游”“红色+农业”“红色+文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红色文化为兴安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编辑:青青  校稿:娜娜